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网络与存储 > 两大巨头你追我赶 处理器65nm时代提前来临

两大巨头你追我赶 处理器65nm时代提前来临

——
作者:佚名时间:2006-12-25来源:天极网收藏

   半导体工艺技术日新月异。记得当年P3的末期,P3 Tualatin凭借着130nm的技术,让原本已经P3的性能再一次的爆发。不过好景不长,随着P4的上市,P3 Tualatin渐渐淡出市场。初期的Willamette核心P4性能表现并不优秀,甚至在一些方面还不如P3 Tualatin系列处理器,直到基于130nm的技术的Northwood P4出现,这才真正的发挥出P4的性能,到了后期90nm技术的 Prescott P4出现,将P4的极限频率再次再次提高一个层次。

  然而由于NetBurst架构设计过于强调频率,所以到后期出现了功耗过大的问题。为了改变P4所留下的不良印象,基于技术产品Core 2 Duo应运而生了。Core 2 Duo的到来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于此同时,为了追上主流的步伐,也提前在今年的第四季度推出技术的处理器。可以说在2006年,我们已经提前进入时代。

  预期的事情总是美好的,但事实却会遇到一些突发总结:

  从英特尔和所公布的路线图来看,在65nm工艺制成方面,英特尔已经遥遥领先一年的时间,正当英特尔已经开始热卖65nm的今天,AMD突然出现65nm工艺的技术障碍,这不免让人担心,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否只有一年时间尔已。

与AMD制程时间对照表 

制程     AMD        

180nm工艺  1999年第四季度 1999年第三季度 
130nm工艺  2002年第二季度 2001年第三季度 
90nm工艺   2004年第三季度 2004年第一季度 
65nm工艺    2007年第一季度 2006年第一季度 

  自180nm以来,英特尔与AMD的制程工艺时间日益增大,这客观的反映了做为芯片老大的英特尔在技术上占有巨大的优势,站在行业发展的前端,主导着处理器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了AMD在技术上的不足,由于自身实力的不足,导致了无论在产能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大大落后于英特尔。

  在0.13um与90nm时代,人们曾一度怀疑摩尔定律是否已过时,因为当时面临的技术难题太多了。不过现在看来,这一疑虑似乎是多余的,英特尔的表现便证明了这一点。目前英特尔官方网站上为用户提供了大量CPU制造技术资料,但从AMD网站上很难看到这些。尤其是随着英特尔45nm SRAM测试芯片的完成,让我想到了正在迈入65nm工艺大门的AMD。

  今年7月,英特尔新一代的Core 2 Duo处理器正式上市,标志着英特尔已经全面转向65nm制程产品,并且产能在不断的增加,而AMD方便即便最快也要到明年第一季度,65nm的制程产品才会真正的出现在市面上,时间上相差半年。

  做为英特尔划时代的新一代产品,Core 2 Duo一直以来备受瞩目。在功耗及性能上都有着较大的优势,各项性能都优于目前市面上的处理器。桌面版的Conroe处理器较之前的双核处理器在性能上提升40%,而功耗则降低40%,一举撇除了“高频低能”的称号,即便是目前AMD所号称的高性能处理器所无法比拟的性能及功耗优势,力压风光已久的AMD K8处理器。

  而移动平台的Merom处理器性能可比此前的产品提高20%,而耗电量相同;面向服务器的Woodcrest在性能提高80%的同时,耗电量可减少35%”(Rattner)。随着Core 2 Duo处理器的迅速普及,AMD原先优势尽失,再加上原本已有的产能问题,使得产品的性价比大打折扣。

  英特尔在65nm技术上的成功,扭转了以往失利的局面。在英特尔众多产品的压制下,使得AMD不得不加速65nm的进度,以求能在短期追上英特尔65nm的普及步伐。但事实却并未能如AMD所愿,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此次AMD再次遇到技术上的难题,从侧面反映出了AMD在技术上的劣势。

  功耗问题曾一度成为AMD打击英特尔的利器,让人感到有趣的是,此次AMD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被卡住了,技术上的不足使得AMD尚未量产的65nm工艺的芯片,在额定电压下无法获得应有的主频,只能通过提高电压来解决,但高电压会带来更大的功耗,这样一来会导致AMD在65nm产品上再次失利。纵观这几年,AMD跳票连连,如果这一问题没有的好很好的解决,如果此次65nm产品延迟发布,届时将会再次让众多玩家失望。

  今年下半年,英特尔将会大力推广65nm产品,随着45nm工艺成熟,到了明年将会基于45nm工艺产品出现在市面上,如果现在AMD不奋力直追英特尔的65nm的普及步伐,那么当英特尔45nm时代的到来,AMD与英特尔之间的差距将会更加之大。事情,比如AMD就是如此。据来自INQ报道的最新报道称,目前AMD在的65nm工艺的芯片方面“遇到问题”。AMD尚未量产的65nm工艺的芯片,在额定电压下无法获得应有的主频,因此目前样品只能将电压从额定的1.1V提升到1.4V。

  表面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大碍,但一些稍微懂得微处理器原理的人士都可以知道其中的要害,功耗和电压成二次幂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一下,(1.4 x 1.4)/(1.1 x 1.1)=1.62,从这条简单的算式,其运算结果不免让我们感到意外,简单的说,目前在65nm工艺的芯片的产品中,AMD需要提高60%以上功耗才能获得需要的主频。这将让AMD难以再将“性能功耗比”作为自己的优势。

  据之前AMD官方所发布的信息,AMD的65nm产品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并将在2007年下半年全线推出一系列的65nm产品。当然,距离65nm芯片最终亮相还有3个月时间,相信AMD能够及时找到解决方案,推出正常功耗的65nm处理器产品。如若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方案,那么可能不得不延迟发布,那样AMD将再次失利。纵观近年来,AMD因技术问题而最终导致产品跳票的事情连连,让不少用户倍感失望。此次又爆出65nm工艺的问题,不免让人担心是否跳票的。

  其实,早在今年年初,英特尔便率先推出了基于65nm工艺的产品。而7月27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Core 2 Duo正式上何谓65nm工艺?

  相信不少人都经常听到诸如90nm、65nm、45nm等等制程工艺,那么这些数字的背后代表着什么呢?其实,我们经常说的90nm、65nm、45nm等等这些,都是指处理器核心当中每一个晶体管的大小。(nm英文全称nanometer,中文为纳米,又称奈米)

  晶体管是构成处理器的重要部件。CPU工艺,简单来说,是在硅材料上制成晶体管,再覆盖上二氧化硅绝缘(SiO2)层,然后在绝缘层上布上制作金属导线(以往使用铝材料,不过现在主流是铜材料),使各独立的“管子”连在一起成为能工作的单元。

晶体管大小的意义:

  简单说来,晶体管越小,那么同一面积的硅晶芯片能容纳的晶体管也越多,性能由此得到提升。目前,晶体管的集成数量是衡量一个芯片性能的重要标志,所以在芯片业界,制造商们不引入新的技术,制造出更高集成度的CPU芯片。

  随着晶体管数量越多,CPU芯片的尺寸变得越来越大,无论对制造成本、散热还是提高运行速度都相当不利,所以提升制造工艺便成了制造商们的共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往往能让芯片拥有更出色的表现,使之在同行的竞争中取胜对手。

  在过去几十年间,英特尔始终牢牢把握着这一项优势,几乎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的升级以及工厂的建造,所以无论是在0.25um、0.18um、0.13um还是90nm、65nm工艺,英特尔都遥遥领先对手。

新工艺的优势:

  通常,为了获得更高的性能,厂商都会想尽办法来提高芯片的集成度。事实也证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样面积的芯片内容纳的晶体管数变得越来越多。而这一切都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频率降低功耗。半导体芯片,若用先进工艺制造往往可以带来功耗的明显降低,而低功耗同时又意味着芯片的工作频率可以继续向上提升一个等级。AMD的Athlon XP就是因为工艺的一再升级,工作频率得到不断的提升,使其市场生命力长达5年之久,创下单个CPU架构的新纪录。

  英特尔方面声称,300毫米晶圆及65纳米制程可有效降低单片制造成本,并可将产能大幅提升240%,而且300毫米晶圆制造技术也更加环保,除耗电量降低40%,有机化合物排放减少48%,纯净水使用量也减少约42%。

  正是因为工艺的提升,能够从成本到性能等等诸多方面带来优势,所以目前众多芯片厂商都致力于工艺上的突破,英特尔与AMD这一对死对头的表现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英特尔制程计划:

  P1262是我们熟悉的采用90nm制造的Pentium 4处理器,第一批产品在2003年末出厂,典型代表是Pentium 4 Prescott。P1262延续了上一代Pentium 4的NetBrust(网络爆发)架构,在频率方面疯狂飙升,而且90nm工艺内有一些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P1262计划预期达到的频率是4.0GHz,实际最后一款产品止步于3.8 GHz。

  P1264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周期同样是2年。我们熟悉的产品是Core微架构的Conroe处理器,采用65nm工艺制造,功耗控制表现优秀,性能强大。

  P1266是未来45nm工艺制造的处理器,它将从2007年持续到2009年,产品的名称和型号未知。然后由32nm工艺的P1268接替P1266。

英特尔65nm工艺新技术特性:

改进型应变硅技术

  所谓应变硅,指的是一种仅有1.2nm厚度的超薄氧化物层,利用应变硅代替原来的高纯硅制造晶体管内部的通道,可以让晶体管内的原子距离拉长,单位长度原子数目变少,当电子通过这些区域时所遇到的阻力就会减少,由此达到提高晶体管性能的目的。

  改进型应变硅技术,这种独特的技术拉伸了硅原子的晶格结构,允许电子更快流动,同时更进一步减小了阻抗。

  应变硅技术的着眼点并非降低功耗,而是加速晶体管内部电流的通过速度,让晶体管获得更出色的效能。在65nm工艺中,英特尔决定采用更先进的第二代高性能应变硅,该技术可以让晶体管的激励电流进一步提升到30%,优于90nm工艺中的第一代应变硅。

Low K互连层技术8层铜互连

  随着电路板蚀刻精度越来越高,芯片上集成的电路越来越多,信号干扰也就越来越强,IBM开发、发展一种新的多晶硅材料,于是Low K技术出现了。这里的“K”就是介电常数,Low K就是低介电常数材料。Low K材料帮助解决了芯片中的信号干扰问题。使用低介电常数的材料来制作处理器导线间的绝缘体。可以很好地降低线路间的串扰,从而降低处理器的功耗,提高处理器的高频稳定性。

  每一个芯片可以容纳的个不同的逻辑电路层数,叫做互连层数。层数越多,芯片占据的面积就越小,成本越低,但同时也要面对更多的技术问题。在这65nm工艺中,英特尔用上了“带有Low k绝缘层的8层铜互连”。更多的互连层可以在生产高集成度晶体管的CPU时提供更高的灵活性。

晶体管睡眠技术

  晶体管睡眠技术允许一些不会被调用的晶体管暂时处于休眠状态,当再次被调用时,它们可以立刻恢复动力,这一功能节省了大量电能。

  CPU的缓存单元从来都是发热大户,尤其是二级缓存占据晶体管总量的一半不止、对功耗的“贡献”也极为可观。为了降低大容量缓存带来的高热量,英特尔为其65nm SRAM芯片中引入了全新的“睡眠晶体管”功能,当SRAM内的某些区域处于闲置状态时,睡眠晶体管就会自动切断该区域的电流供应,从而令芯片的总功耗大大降低。

耗尽型衬底晶体管(depleted substrate transistor,DST)

  随着晶体管的缩小,门泄漏快速上升问题,SOI(Silicon on Insulator,绝缘层上覆硅)技术便应运而生了。

  在2000年“GHz时代”来临时,曾一度采用SOI技术,因为这种技术耗电量低,电容量小,并将使用SOI作为完成未来“THz晶体管”的主要工具,但由于成本太高,在第二年放弃了。不过对手AMD在IBM的帮助下成功地在Athlon 64产品中使用了SOI技术,这时的SOI使得晶体管的成本虽提高近10%,但AMD的晶体管数目不及英特尔,这种成本提升在它的身上体现得没有英特尔明显。

  而现在耗尽型衬底晶体管(depleted substrate transistor,DST)的技术,实际上是SOI技术的变形,相比SOI技术其做了一些改动来消除它的主要缺点.

65nm的现状

市场状况:

  早在2005年,英特尔便第一次生产出了65nm工艺成品CPU,随着今年的7月Core 2 Duo处理器的上市,英特尔产品可以说已经基本过渡到了65nm工艺,实现了90nm与65nm的“制造接替”。目前消费者已经可以相当方便的购买到基于65nm工艺的英特尔处理器。向来与英特尔势不两立的AMD,目前65nm工艺产品仍在研发当中,尚未有成品上市,距较早前的消息称,AMD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65nm制程工艺的新一代处理器。可以说,目前65nm市场仍是英特尔的天下。

生产线、产能:

英特尔:

  英特尔对65nm工艺技术的部署相当快速,目前已拥有三个65nm工厂,在制造方面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制造能力上取得跨越,这意味着英特尔目前生产的PC和服务器微处理器中,一半以上都是采用这种业界领先的制程技术生产出来的。

  今年6月份,英特尔公司位于位于爱尔兰Leixlip的“Fab 24-2”正式开张,这是英特尔第三间65nm工厂。另外两座65nm工厂均位于美国本土,分别是俄勒冈州Hillsboro的“D1D”和亚利桑那州Chandler的“Fab 12”,前者同时也是的研发基地,后者则是近期才升级到65nm。其实早在今年3月份之前,“Fab 24-2”就已经开始利用65nm工艺生产300mm晶圆。

  目前英特尔拥有的六大芯片工厂(从事12英寸晶圆制造),12英寸晶圆芯片工厂的数量愿意超出了任何一个竞争对手,其主要的对手AMD仅在去年10月份才刚刚新建了第一个12英寸晶圆芯片工厂,而与此同时英特尔已经开设计划建造另外三个芯片工厂,每个工厂的造价预计在30亿美元到40亿美元之间。基于这些工厂生产出来的更大面积晶圆,英特尔可以制造出更多的芯片,从而节省成本、时间和资源。

  英特尔在保持65nm技术领先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向45nm制程冲刺。位于亚历桑那州Chandler的另一座全新12吋晶圆厂“Fab 32”也已开始兴建,造价为30亿美元,预计将从2007下半年开始以45纳米制程技术生产微处理器。此外,位于以色列南部城市Kiryat Gat,总投资额达40亿美元的英特尔新厂“Fab 28”,目前已经动工,这将是将是英特尔第二个使用45纳米制造工艺的芯片生产厂。同时,英特尔还将投资15亿美元为另外一个在以色列的工厂“FAB 18”进行升级改造。

  英特尔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转入45nm工艺,相应的产品是Core架构的Penryn和新架构的Nehalem;2010年进军32nm工艺,具体产品为过渡型的Nehalem C和六年内的第三代架构Gesher。

  目前英特尔出货的处理器中50%以上都采用65nm工艺,随着生产线转向65nm工艺,近期英特尔也宣布了部分采用90nm的处理器即将停产,可见,在今年年底90nm产品将会被彻底取代。

AMD:

  跟英特尔相比,AMD一直差距很大。自AMD在成立以来,产能为题一直是其最大的困扰。到了上世纪90年代,AMD开始形成相对固定的建厂模式,就是以5年左右为一个周期去建造一个新厂。所以AMD与英特尔的产能悬殊相当大。

  目前AMD主要的晶圆工厂是Fab 30和Fab 36,两个工厂都位于德国德累斯顿。

  Fab 30在1996年10月动工,到了98年5月竣工,2000年实现了量产。Fab 30主要生产基于200mm晶圆的芯片。该工厂原设计产能为每月2万片晶圆,但迫于需求,目前该工厂以150%的超负荷生产。目前Fab30生产K8处理器,2004年完成90nm SOI工艺;2005年第二季度开始投产双核处理器。引人瞩目的Opterons和Athlon 64 X2处理器正是由Fab 30负责。

  Fab 36从2003年11月开始建设,2004年12月1日开始具备生产能力。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AMD的Fab36开始向客户交付产品。Fab36是AMD第一座具备300mm晶圆生产能力的工厂。2007年,AMD将投资25亿美元在Fab36的建设上。AMD计划在Fab36投产65nm。

  此外,据消息称,AMD将在德国建设第三间晶圆工厂,以缓解产能不足的难题。另外,AMD 公司已经与纽约州政府签订了一项非约束性协议,它将投资32亿美元在Saratoga Springs兴建一座芯片制造工厂。新的芯片制造工厂的建筑面积为120 万平方英尺,占地200英亩,位于Luther Forest 科技园。新芯片制造工厂将采用0.032 微米工艺,但AMD 必须在2008年中期推出0.045 微米工艺。

  除了Fab 30和Fab 36两大晶圆工厂工厂外,AMD还在中国苏州、马来西亚槟城、泰国曼谷及新加坡等等地方建设有芯片封装测试工厂。

英特尔、AMD路线图

英特尔:

  根据这份蓝图,Core 2 Duo处理器在明年第一季度将占据英特尔全部CPU出货量的35%。

  根据蓝图显示,7月27日之后,双核心Core处理器将全面取代单核心处理器,Core 2 Duo处理器将成为英特尔桌面旗舰产品,Woodcrest将帮助Intel在2007年夺回企业服务器处理器市场。这也表明了,Core 2 Duo发布之后,英特尔将会更大力的推广65nm制程的处理器。

  最新蓝图也证实Kentsfield的存在,它是英特尔第一款四核心桌面处理器,它将作为一款“Extreme”处理器,在明年第一季度发布,英特尔还没有为它制定正式名称。AMD也将在明年发布四核心桌面处理器K8L。

AMD:

  日前AMD发布了最新的CPU路线图,AMD将在今年引入65nm工艺,并首度透露下一代K8L微架构处理器将于2008年面市。

  2007年第一季度,Brisbane核心的Athlon 64 X2系列处理器推出,该核心处理器将首次采用基于65nm工艺制程,推出的型号有,Athlon 64 X2 3800+、4200+ 和4600+;07年第二季度,AMD推出65nm工艺的Athlon 64 X2 5000/5200+处理器;Athlon 64 X2 5400处理器将于第三季度推出,这些处理器的TDP功率都是65W。

  AMD将会在07年第二季度面向低端市场推出基于65nm的Sempron 4000+,3800+,3600+,3500+和3400+,而65nm的Sempron 4200+将会在第三季度推出,到时将会有90nm和65nm的Sempron共存的局面。

  高端方面,2007年第三季度 AMD将会推出Athlon 64 FX-66,主频将会达到3.2GHz,其他规格不变,比较遗憾的是其并未使用65nm的制造工艺。

  通过路线图可看出,AMD其将会有多款新产品推出,并会引入65nm的工艺制程。不过AMD在采用65纳米制造工艺初期,可能将先用来量产入门级产品,以保证产品质量。至于价格昂贵的高端产品,可能还将继续沿用旧有的90纳米制造工艺。

总结:

  从英特尔和AMD所公布的路线图来看,在65nm工艺制成方面,英特尔已经遥遥领先AMD一年的时间,正当英特尔已经开始热卖65nm的今天,AMD突然出现65nm工艺的技术障碍,这不免让人担心,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否只有一年时间尔已。

Intel与AMD制程时间对照表 

制程           AMD             Intel 
180nm工艺   1999年第四季度  1999年第三季度 
130nm工艺   2002年第二季度  2001年第三季度 
90nm工艺    2004年第三季度  2004年第一季度 
65nm工艺    2007年第一季度  2006年第一季度 

  自180nm以来,英特尔与AMD的制程工艺时间日益增大,这客观的反映了做为芯片老大的英特尔在技术上占有巨大的优势,站在行业发展的前端,主导着处理器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了AMD在技术上的不足,由于自身实力的不足,导致了无论在产能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大大落后于英特尔。

  在0.13um与90nm时代,人们曾一度怀疑摩尔定律是否已过时,因为当时面临的技术难题太多了。不过现在看来,这一疑虑似乎是多余的,英特尔的表现便证明了这一点。目前英特尔官方网站上为用户提供了大量CPU制造技术资料,但从AMD网站上很难看到这些。尤其是随着英特尔45nm SRAM测试芯片的完成,让我想到了正在迈入65nm工艺大门的AMD。

  今年7月,英特尔新一代的Core 2 Duo处理器正式上市,标志着英特尔已经全面转向65nm制程产品,并且产能在不断的增加,而AMD方便即便最快也要到明年第一季度,65nm的制程产品才会真正的出现在市面上,时间上相差半年。

  做为英特尔划时代的新一代产品,Core 2 Duo一直以来备受瞩目。在功耗及性能上都有着较大的优势,各项性能都优于目前市面上的处理器。桌面版的Conroe处理器较之前的双核处理器在性能上提升40%,而功耗则降低40%,一举撇除了“高频低能”的称号,即便是目前AMD所号称的高性能处理器所无法比拟的性能及功耗优势,力压风光已久的AMD K8处理器。

  而移动平台的Merom处理器性能可比此前的产品提高20%,而耗电量相同;面向服务器的Woodcrest在性能提高80%的同时,耗电量可减少35%”(Rattner)。随着Core 2 Duo处理器的迅速普及,AMD原先优势尽失,再加上原本已有的产能问题,使得产品的性价比大打折扣。。

  英特尔在65nm技术上的成功,扭转了以往失利的局面。在英特尔众多产品的压制下,使得AMD不得不加速65nm的进度,以求能在短期追上英特尔65nm的普及步伐。但事实却并未能如AMD所愿,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此次AMD再次遇到技术上的难题,从侧面反映出了AMD在技术上的劣势。

  功耗问题曾一度成为AMD打击英特尔的利器,让人感到有趣的是,此次AMD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被卡住了,技术上的不足使得AMD尚未量产的65nm工艺的芯片,在额定电压下无法获得应有的主频,只能通过提高电压来解决,但高电压会带来更大的功耗,这样一来会导致AMD在65nm产品上再次失利。纵观这几年,AMD跳票连连,如果这一问题没有的好很好的解决,如果此次65nm产品延迟发布,届时将会再次让众多玩家失望。

  今年下半年,英特尔将会大力推广65nm产品,随着45nm工艺成熟,到了明年将会基于45nm工艺产品出现在市面上,如果现在AMD不奋力直追英特尔的65nm的普及步伐,那么当英特尔45nm时代的到来,AMD与英特尔之间的差距将会更加之大。

linux操作系统文章专题:linux操作系统详解(linux不再难懂)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