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网络与存储 > 业界动态 > 收购奇梦达中国研发中心 浪潮探路芯片悬念

收购奇梦达中国研发中心 浪潮探路芯片悬念

作者:时间:2009-08-17来源:经济观察报收藏

  (Qimonda)一词意译为“进入世界的钥匙”。浪潮集团此次并购则是为了寻找进入业的钥匙。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告诉记者:“为防技术泄密,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往往只是研发环节的一部分,而西安研发中心是跨国公司在国内惟一具有基于世界先进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完整开发的设计链条。”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97212.htm

  研发中心最大的核心资产是专利和专家。西安华芯原有的80多名核心研发人员已同意留在原机构成为浪潮的员工,其中还有10多名国际专家。同时,浪潮集团还准备择机收购总部的 1.6万项专利。

  浪潮集团表示,将投资1亿元,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提升集成电路研发设计能力。同时浪潮将继续在国内外通过并购、合资等手段拓展这一产业。

  并购悬念

  事实上,浪潮集团“蛇吞象”的信心,不仅是企业的意图,还显现出地方政府对于半导体产业的追捧。

  浪潮信息证券部一位人士表示:“此前,山东省就有涉足半导体产业的规划,并购也是山东省政府主导和推动的。”早在2008年,山东省就出台“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发展”的文件,提出与国际知名的专业化大公司合资或吸引其到山东独资发展为主要模式,并以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为目的。

  2008年,由山东省政府牵头,浪潮集团、山东高新投、济南高新三方各出资1亿元,注册成立山东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华芯”),作为12英寸芯片生产线项目的实施主体。

  如果整体重组奇梦达成功,山东省半导体产业腾飞的梦想将可能实现。如今,山东省要把西安华芯(研发中心)和山东华芯(生产工厂)组合起来。

  孙丕恕认为,该项收购最大的考验是持续投入。发展存储芯片涉及整个电子产业,投入大,风险大,应该是“以政府主导,以企业为主体”,这其中政府应该扮演重要角色。

  根据规划,山东华芯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的投资规模预计达280亿元到336亿元。每年的运行维护、设备更新与新技术开发等成本预计也要占总投资的20%。

  目前,在国内已有四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但均为外商独资。我国每年进口芯片的费用高达1400亿美金,已超过石油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由于可应用于电脑、手机、U盘诸多领域市场,重庆、北京、湖北、上海、武汉、江苏等地方政府纷纷把这一产业作为发展方向。

  然而,产业是一个投资大、风险高的行业。一方面,全球市场已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存储器生产动辄需要数百亿元的投资和大量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而且,奇梦达是全球唯一使用沟槽技术的存储芯片厂商,市场仅有5%的空间。奇梦达的破产很可能使得下游应用厂商放弃该技术。这也给浪潮的投资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

  不过,iSuppli芯片分析师顾文君认为,我国的存储器产业不能长期受制于外国,寻求突破只能从技术源头着手。浪潮购买奇梦达12英寸存储器的核心技术,一旦投产市场前景巨大。他同时表示,浪潮在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市场应用等方面的确存在较大变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