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专栏

EEPW首页 > 博客 > “35岁危机”道破技术圈的内卷真相!如何破局?

“35岁危机”道破技术圈的内卷真相!如何破局?

发布人:传感器技术 时间:2021-11-10 来源:工程师 发布文章

“中国有多少数学家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研究中?”

 

这是在上海举办的院士沙龙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对人工智能的发问,也被称为“徐匡迪之问”。中国核心算法缺失,对底层框架的忽视,从“硬件组装厂”到“软件组装厂”的蔓延,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卡脖子”窘境。


封锁芯片的背后?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有三大元素:数据、算力、算法,AI的基础层主要提供计算力,而其中的芯片、传感器、云计算等中的芯片门槛很高,都是一些国际巨头如英特尔、Mobileye生产的,中国芯片主要依赖进口,这就极大牵制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

 

一但国外技术封锁,后果不堪设想。比如,去年的华为事件就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的人工智能基础层的技术薄弱,“缺芯少魂”的困境,都进一步说明了中国人工智能的窘迫。


核心算法的“囚徒困境”

 

算法是人工智能的“子弹”,是人工智能的引擎。美国在这方面占据着足够的优势,科技巨头的平台也很少进行开放。而国内人工智能基础及技术层企业中,基础算法及平台公司数量仅占4%。

 

我们知道,深度学习算法决定了未来AI的发展趋势,所以,也是初创公司的切入点,但由于技术封锁,国内公司使用的几乎都是开源算法。开源算法的好处就是便捷,人人可用。但是,用开源算法研发的AI应用,仅仅是“皇帝的新衣”,自欺欺人罢了。

用开源代码和自动化工具的算法,仅仅是依托国内强大的数据库,凭借着丰富的场景,实现的基本功能,技术都在国外大厂,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



底层框架的“护城河”

 

算法是核心,那么框架就是平台,目前,TensorFlow和PyTorch应用最为广泛,全球AI公司都视为其灵魂工具包。这种无需要自己训练模型的框架,非常好用,这使得国内大部分公司都失去了研发的意识。

 

虽然,国内也有一些巨头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以BAT为首的大厂都已经开始推出自己的深度学习框架。但是在国外的开源框架面前,国内框架用户量少,贡献者少,比较封闭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内深度学习框架的发展。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全息投影相关文章:全息投影原理


关键词: 35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