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专栏

EEPW首页 > 博客 > 从能源管理到数字化转型,揭秘施耐德在中国的电子产业布局

从能源管理到数字化转型,揭秘施耐德在中国的电子产业布局

发布人:芯片揭秘 时间:2023-05-04 来源:工程师 发布文章

经由施耐德电气邀请,芯片揭秘策划人曹幻实来到施耐德在上海的办公地,与电子及大健康产业负责人王文韬女士一起聊一聊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的产业布局。以下内容为专访整理,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芯片揭秘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FM搜索芯片揭秘可收听当期音频。

图左为施耐德电气-电子及大健康产业负责人王文韬女士, 图右为幻实

问:施耐德电气具体是做什么的?

答:我们是一家专注于电气及与电相关业务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国内的电气领域和全球数字能效领域,施耐德都是首屈一指的公司。 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配电应用,无论是家庭需要用到的开关、断路器,还是楼宇中要用到的变压器、中低压设备,包括控制系统里面要用到的电力监控软件或工业软件等等,都是施耐德的主营业务。2022年这些主营业务中,近80%还是和数字能效相关,工业控制业务超过20%。

问:能不能给我们翻译一下,什么叫数字能效?

答: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个是电气化,另一个是数字化。数字能效就是把电气化和数字化结合起来,应用于国计民生的各行各业中。比如家庭用电、大楼/工厂用电,机场/地铁用电等,无处不在。在今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中,我们会把电气化+数字化进行充分的结合,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问:您之前参与过行业智能化标准的起草,也对绿色建筑方面有一些研究。这些对我们还很陌生,大部分人不知道或者很难体会这些工作的价值。能否跟我们讲讲参与起草这些标准的感受?

答: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在一个工程世界里,要先从设计方案出发,再到整个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实践,再把实践做一个相应的提炼,变成大家都能感知到的经验。也就是说从过去的工程中得到的小结甚至是教训,都会对后面整个行业有所助益。这些年作为行业牵头人,我们在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情,就是怎样推动工作标准化,让大家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是好的。标准化其实体现在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在一些使用场景和具体需求下,需要匹配什么参数范围的产品,这是一种标准,另外还有系统方面的标准。刚开始做这件工作时,我们也是这样理解的,所以这些年我们就联合了业界一些比较权威的主管单位和公司,把这项工作持续不断地做起来。

一方面是希望好的经验能够得到传承,把看到的、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来,有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也是能够创造一个环境,让行业内所有的从业人员都来关注从工程化到产业化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重视这些工作。幸运的是这些年我们得到的帮助非常多,无论是国家主管单位还是中国电子学会,包括SEMI、华美,国内各个工程内相应的前辈、我们的合作伙伴,还有系统集成、内部研发以及所有公司里的BU基于这个行业的架构师们,大家一直不忘初心,坚持在做这项工作。


问:国际上俄乌冲突和欧洲能源危机等事件不知道会不会让大家有一点想退后?毕竟坚持了就会有代价,可能也会有一些较高的选择成本。身处其中,您有怎样的感觉?

答:我们的感受比较现实。像刚刚提到的一样,这个世界永远在变化,我们一直在面临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特别是最近三年,俄乌冲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它可能会带来例如全球的某些组织对某些既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想法的变更。我认为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解决理想的问题,也要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样的挑战一直在发生着。

比如疫情的影响,会造成某些工程需要践行的部分想法会被拖延。但在产业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明确的,它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比如咱们电力电子产业界、半导体产业界等,国内外的头部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追求始终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我们电子行业。我们在各个标委会以及各个工程世界里面所体会到的概念和理解不一样,我相信这也是我们施耐德的同仁们和行业很多前辈、朋友们,大家都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在一点一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在各个阶段都能有一些小步快跑的迭代,这些迭代积聚起来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创新。

问:能举例说说吗?

答:打个比方,产业界的朋友们和领导们常常会给我们提出一些相应的需求,例如在不同的场景下,包括芯片工厂、显示屏工厂、玻璃基板工厂、锂电工厂甚至智能终端工厂等,这些工厂由于应用的场景不一样,所以对于电力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要求不一样。怎样基于他们的需求去制定出合适的方案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现有的方案能不能满足这个需求?不能满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去做些联合研发,以此解决主要工序中打通数据孤岛的需求?此外,主要工艺里每片wafer(晶圆)要用的能耗是多少、怎样能去识别不同的机台、同样工艺里能耗的优劣等都非常重要。

因为我们有不断的经验迭代,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合作方提出需求后,当把需求落实到指标方面才发现,在管理运营、工程建设、每个环节的运维指标上还存在困难。怎样从工程一开始就更加科学地看待它、在后面的实施中务实地来解决它?哪些是现在的能力还不能及的、通过联合研发去突破它?这都是比较好的实际案例。


问:你们服务的客户都是特别大的项目吗?

答:我们确实服务过特别大的项目,国内的基本标杆性的项目都是我们在服务。但是我们也很重视初创型企业的需求,陪伴这些企业从一开始的整个产业规划做起,和他们探讨比较务实的产业化经验,从第一个工厂的想法开始,到不断量产扩建出现第二工厂、第三工厂,到在不同城市建工厂等这样的一些伴随,把这个做好。此外,一些企业有了国内的经验,没有国外经验,那么出海的项目怎么办?这时候施耐德的优势就能很好的体现出了,我们有跨国的工程和服务能力,目前国内这些头部企业的跨国工程和出海业务工作,我们都有在支持。

问:这20年做下来,您觉得客户在心态上或者选择上的变化大吗?

答:客户的认识更科学了。前几年很多工程大家都是“大干快上”,然后就引入很多的国外团队。但这些年大家对于工程的科学性、生命力,包括市场化后的前景有了比较务实的考量,在各地的选址越来越专业了。我们也很乐意看到这些现象。因为这么大体量的工程建设起来是花费了无数人的心血的,也花费了很多累积的财富,最后一定要落实到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服务,才是比较有效和有意义的。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建设的国内产业标杆项目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市场化前景。

施耐德进入中国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我们也承担了国家在电力电子行业内产业现代化的重任,经历了这个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开始起步到蓬勃发展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第一家合资工厂在天津,是当时国内首家模块化、模数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断路器工厂,现在施耐德在国内已经有二十多家工厂了。作为国际电力电子的龙头,所生产的这些产品都是能够应用于各行各业、各种场景下的数字能效元器件。

无论是为大家建厂还是成为电子产业供应链的一环,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考量和共同目标从来没有变过。从刚刚进入中国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前几年我们倡导安全、绿色、透明的行业价值主张,今年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价值主张,与各个标委会、行业协会一起大力倡导。在与大江南北的伙伴聚会以及各种实践中,不断地践行上述理念。虽说现在要做这个产业很难,面临着既要有理想,也要顾现实的局面,毕竟企业要考虑到签单的问题,这其中的低价挑战非常严重;但我们还是有信心能够跟大家一起努力,既能保证可持续的目标,又能做到务实,并且在产业中把它们结合起来。

问:您觉得施耐德与中国本土化结合的这么好,有没有什么独门秘籍?

答:施耐德进入中国三十多年,一直都坚守着最初的传承。最主要的因素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信任,二是培养。整个集团都对中国的业务非常信任,当然我们也从没有让大家失望过,各个方面都在高速发展着;另一方面就是施耐德对于员工的培养很重视,无论是从供应链还是营销团队、市场团队、研发团队,很多人都是从一些最基层的岗位,像生产线工人、仓库管理员、实验室检验员、一线销售工程师等这些基础的岗位上成长起来的。施耐德对本地的人才培养方方面面都很注重,表现在对中国本土化的理解和推动、对人才的尊重、对实事求是发展业务的追求等。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践行。与我类似的同事,以及像我师父那一辈的同事们,是施耐德进入中国后的第一批员工,他们一直坚持着这种传承。这个是最为重要的。


问:施耐德本身研发芯片吗?它和半导体相关的业务关联性有多强?

答:感谢幻实带给我们这么好的一档节目。不瞒大家讲,进入半导体赛道后,我就把芯片揭秘这个栏目从第一期到最新一期都坚持听完了。给我的感受特别好,半导体产业的确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去深入理解它。基于这种理解基础之上我们才可以有一个更加务实和愉快的合作,共同推进目标的实现。我记得还是2018年,当时幻实和谢志峰前辈在有一期节目里谈到了一个观点:半导体工程是一个需要全球合作的产业,既需要核心技术的需要,也需要辅助工程的合作。我们对此非常认同,正是在芯片揭秘栏目这样的主旨观念下,才坚定了我们也应该要在产业界做更多结合与融合的信心。

问:对企业来说降本增效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施耐德有没有一些这方面的案例可以和大家分享?

答:12月我们在江苏跟国内的分立器件龙头企业进行了座谈。对我们来说这是比较典型的案例,这种案例也是比较频繁的。施耐德协助大家把高科技产业的工程做好,同时在国内我们也有非常多的电力电子元器件的需求。这些需求不光来自成熟产品,除了传统芯片,对于第三类半导体产品也有需求。施耐德的产品比较广泛,需求也比较广泛,既有中压的,也有低压的;既有电源类的,也有控制类的。例如断路器、PLC、UPS等,既有交流又有直流,既有硬件也有软件。

硬件层面其实很好理解,芯片、显示器、锂电电池还有其他器件等都会用到。软件部分也是一样的,不久前施耐德在中国落地了第五个研发中心。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对于全球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上海的张江,很多创新项目都靠张江的研发来承担,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另外包括很多的G For C项目、C For C项目,在电子行业里我们已经做到了在中国研发某些专用模块,再向国外去做标准化的推广。我们很自豪。在芯片设计领域大家会有很多共同的主题,因为施耐德是有针对性地在中国布局研发中心,比如在上海张江目前有约1300-1500左右的人员在为此工作。除了上海,目前我们西安、北京、深圳、无锡等地都有研发中心,北京的研发中心主要是以软件为主,例如数字能效软件、工业软件等,这些研发中心在整个施耐德全球的研发体系中都处于最好的序列,对国内行业的发展和大家需求的响应都更及时。

结语:

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双碳”目标纳入企业未来规划已经成为趋势,减碳的行动也在加速从理念走向实践。只有让企业的减碳目标落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增长,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企业才有动力继续向前发展。眼下,数字化技术是推进减碳的重要利器,通过能源与自动化、终端到云、设计到建造再到运营维护、分散管理到集成管理四类层面的融合,能大幅提升能源效率,帮助产业进行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科学减碳。此外,它还能极大地促进新能源的发展,通过对新能源的优化配置与消纳,同步提升能源双端的能效水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能源管理企业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努力挖掘和打造绿色业务,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关键词: 电子 能源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