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专栏

EEPW首页 > 博客 > 寻找产学引爆点!微电子专业一线教学亲历者的心里话

寻找产学引爆点!微电子专业一线教学亲历者的心里话

发布人:芯片揭秘 时间:2023-05-21 来源:工程师 发布文章

现在的IP公司,EDA公司把很多东西都给你打好包了,相对设计起来其实没那么难了。


赵新(嘉宾)

是的。其实EDA最需要的是计算机类的知识,就是说你得懂算法,然后你还要懂一些模拟电路的原理,这样你就可以写出对应的软件算法。

学业or产业?两条道路的博弈

幻实(主播)

我之前了解到赵老师您是川大非常受欢迎的老师,您的课很多人都愿意听。我想问问您在做教学设计或者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思路是什么?


赵新(嘉宾)

我们以本科微电子的培养为例,首先我们要做第一件事就是学情分析,所谓学情分析说白了就是同学们希望老师以什么样的方式上课,同学们希望老师上什么样的课。


幻实(主播)

有点产品定位的感觉?


赵新(嘉宾)

就是解决痛点嘛。当然也不能学生要什么就讲什么,还要结合学校的教学要求,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去决定讲什么。


除了学情分析,我们尽量在做的教改尝试是有关产业界的需求。因为现在经常出现一个问题:学生毕业之后发现他学的东西与工作内容不完全匹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可能会针对这一点采取一些解决方案。


我们在培养本科学生的时候,正常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底下听,有人做过数据统计,这种方式学生理解老师传达的信息量最多只有75%,也就意味着课后还需大量的复习才有可能实现100%的转化,这种效率是很低的。还有一种办法,反客为主——老师变成“学生”,学生上台来讲,让学生多说,老师则作为一个引导的角色。数据显示,这种方式同学们基本可以达到90%的效率,甚至有人可以实现100%的效率学到东西。


具体我举一个例子,微电子学中我们有一个知识点叫*I-V特性曲线,它讲的是晶体管的一个漏电流和它输入输出电压的一个关系曲线,这条曲线的一个特点就是很杂乱。根据以往的的教学经验,这个知识点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针对多个变量同时影响漏电流纵轴的变化部分,我们一般采用多讲几遍的方式,但是我们研发了一个带AR功能的APP,学生只要在手机中安装这个程序,扫描电路图后这个曲线就跃然纸上了。


*赵老师手机app中的伏安特性曲线图:常用纵坐标表示电流IDS、横坐标表示电压VDS,以此画出的I-V图像叫做晶体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图。伏安特性曲线主要是针对半导体的电阻的变化规律,是物理学常用的图像法之一。


幻实(主播)

这有点仿真的概念,你们是把学生的电路图提前给仿制出一个结果吗?


赵新(嘉宾)

没错。其实只是一个2D和3D的区别。我们在此基础上还加了两个进度条,当你滑动左边的进度条,对应改变的是输入电压(Vgs),当你滑动右边的进度条改变的是输出电压(Vds),如此这般,曲线从不同趋势的改变就一目了然,这样我们同学在认知和了解的时候,就能全方位、多角度、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实现这些单独变量对漏电流的精准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就可以很快地了解这个曲线。


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课堂上,手机的吸引力很多时候对我们老师上课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当你利用小屏让学生去参与这件事情,他反而就不会拿手机做其他事情。这个APP会长期的存在于我们同学的手机中,某种程度上都是对他的一个记忆引爆点,将来他们每次看到小程序要尝试操作时,在玩的过程中,知识就能得到复习和加强。


幻实(主播)

在研究怎样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确实花了很多心思。这种程序是您自发去做的吗?


赵新(嘉宾)

主要的想法都是我想的,我们也会找一些公司共同合作。这里我想给很多老师一个建议:我们没有必要在教学之外把任何创新设计都完全自己来做,当然你自己能做就更厉害。如果某些方面是你的强项,某些方面你不擅长,你可以找一些公司去合作,帮你做教改的课件或者像我们这个小程序的设计。


幻实(主播)

我知道你之前也在产业里工作过,你为什么当时选择了回高校教书?当时对产业有什么样的感受?


赵新(嘉宾)

干过两天不能说十分了解。我硕士的时候做过实习,在北京的一家小的创业公司,当时做的就是集成电路、模拟电路方面的一些工作。后来读了博士,其中两年是在复旦,师从黄玉萍老师,另外两年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刘爱群老师的指导下毕业。这个时候我主要的方向就不是集成电路设计了,而是MEMS传感器这方面的内容。后来到了新加坡的*IME,中国有中科院,我称他们为“新科院”,在那边我做了大量实践。总之,我把设计学了点,工艺也学了点,后来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也看到了硅谷的一些创业方式。


最后选择回归学校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经常回想本科时我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如果能够将这些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分享给学生的话,可能会起到更大的作用。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作为一个老师,如果能把自己以前的听课方法,学习的方式,对这门课和这个领域的一种态度感染给学生,这样将来你为这个领域做的贡献可能就更大。我本人也比较能交流,我喜欢分享。

微电子研究所(IME) (图源:新加坡微电子研究所官方网站)

幻实(主播)

喜欢和大家一起探讨,其实这可能也是骨子里的底色了。我觉得有这么好的国际化视野,然后再去带学生,确实会给学生很多新的想法。我觉得学这么枯燥的东西,如果能有很好的引路人确实不错,所以这里我也欢迎收听我们栏目的小伙伴们,如果想去报考研究生博士生,不妨联系我们去找赵新老师。


赵新(嘉宾)

欢迎报考我们川大微电子系。


人才缺,培养人才的老师更缺!


幻实(主播)

最后在我们节目里您有没有想对行业发的呼吁?


赵新(嘉宾)

近期我看了最新的集成电路白皮书,最后相关领导总结出了四点存在的问题。其中第二点重点说的就是我们集成电路的师资,某种程度上还是匮乏。就目前来说,我们有大约20万的人才缺口。根据数据统计,高校培养的人才正好差不多是20万,有人说这不就解决了?但真实情况是,根据统计这20万人里面只有大约12%,也就是3万左右的人会去进入相关的领域。现在随着薪资待遇的提高,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员比例会越来越高,换句话说,你缺鸡蛋,某种程度上其实更缺的是下鸡蛋的母鸡;你缺人才,相应也缺培养人才的老师。


作为我们高校老师,说实话科研压力还是挺重的,既要搞科研又要搞教学,这个工作时长比培养一个工程师还要长。以模拟电路为例,培养一个可以独立做项目的工程师至少要5年,更高级别的工程师可能要10年。作为高校老师,如果你想教学生,本身也得具备这样的能力,这就需要花5到10年,另外你还要在教学技巧、教学方法上去不断突破。像我自己现在教了8年学,我才感觉教的那两门课在逐渐成型,能够达到让同学们渐渐满意的程度了。

2015-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及增速 (图源: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中心)

幻实(主播)

这是一个很厚重的时间积累。


赵新(嘉宾)

需要长时间地培养意味着需要长时间地投入,作为教师,用有限的精力兼顾科研和教学,实现合理的分配,这是一个难点。另外,我们希望在教育政策方面能够考虑给教师一些激励方案,如果仅让老师“为爱发电”,我觉得不见得有显著的效果。


幻实(主播)

优秀的老师可能留不下来,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可能相关机制上要更加的合理。


赵新(嘉宾)

没错,虽说集成电路有很多被卡脖子的技术,但解决技术的关键还是人,培养人才的教师同样是稀缺人才,缺少了一个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数就不是1:1的比例,可能1:70或更多。所以希望能够在教学的根本上,为老师方面多做考虑。


幻实(主播)

这也是替我们整个教师群体在做呼吁。集成电路虽然已经成为了一级学科,但未来的路还有很长,需要更多的人来加入。


目前国内业界对于微电子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还很大。然而,高校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还不能匹配,缺口问题始终存在。此外,高校教师的缺乏使得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行业的人才输送。


集成电路行业并非只需要高学历人才,学历是跨入这个领域的敲门砖,事实上,它更看重从业者的能力。完全没学过电路设计也可以画芯片版图,往往艺术类的人画得更好,因为他们更有创造性,更能兼顾实用和美观。


无论数字电路还是模拟电路,想要做到顶尖,都必须对版图和计算机原理有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数字电路的入门更快速,有编程能力的软件工程师或通信类、电信类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从事相关行业。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统计分析显示,集成电路从业人数逐年增多,2019年就业人数在51.2万人左右,同比增长了11%,半导体全行业平均薪酬同比提升了4.75%,发展环境逐趋改善。但从当前产业发展态势看,集成电路人才在供给总量上仍显不足,也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亟待通过集成电路一级学科,以及产教融合育人平台的建设,解决产教脱节、供需失配等问题。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地,应当更加关注产业需求,用需求来带动就业。只有产教深度融合,才能开启我国IC人才培养的大格局。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关键词: 芯片 电路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