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测试测量 > 业界动态 > LabVIEW NXG引领图形化系统设计迈入新时代

LabVIEW NXG引领图形化系统设计迈入新时代

—— 图形化系统设计峰会NI Days2017有感
作者:lijian时间:2017-11-10来源:EEPW收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201711/371320.htm


一年一度的图形化系统设计峰会 Days2017近日在上海隆重举行。21世纪第二个十年,图形化设计已经成为系统设计最普遍的呈现形式,但作为以起家的公司来说,这款引领图形化系统设计浪潮的软件平台已经走过了超过30年的岁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系统设计工程师,甚至通过乐高等合作伙伴成为很多人的系统工程启蒙软件。


Days2017包含了诸多内容,大会以赋能制造,智领未来为主题,全面解析下一代的技术创新。NI作为全球创新工程教育的引领者与创新者,以培养下一代卓越工程师为题,阐述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采用现代化混合式教学方式,培养与战略新兴产业紧密对接的未来人才。大会通过主题演讲和精品培训课程以及现场演示等多个环节,全面展示了NI、毫米波、汽车、、半导体与消费电子等全球热点行业的最新技术趋势及成功案例。


NI全球市场高级副总裁AjitGokhal进行主题演讲


平台和PXI硬件的驱动下,NI的全系列模块化仪器应用涵盖了无线通讯射频、LED自动化测试以及无线充电。比如,802.11ax可望在2019年成为主流的Wi-Fi技术标准,NI的模块化仪器可让工程师从研发端到量产化应用进行缜密的无线通讯测试工程。在自动化测试方面,现场展示了LED多点测试机,透过NI PXI开放式平台与SMU电源供应模块的集成,能够让工程师精准进行I-V曲线记录与LED亮度检测。工业是NI关注的重点,在严苛的工业环境中,工程师不仅可透过NI LabVIEW将机器学习的统计学原理导入生产线,进行机台预测性维护的同时提升企业整体成本效益,还可借助NI CompactRIO硬件轻松建构性能稳定的嵌入式系统,将多样化的传感器连接到I


Amazon Web ServicesPTC ThingWorxIBM Bluemix等云端服务应用上。谈及此方面的进展,NI全球市场高级副总裁AjitGokhal表示,工业物联网(I)中智能设备和互联设备的数量快速增加,为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但一个被忽视的挑战是如何高效地管理这些分布式系统。运维系统的爆炸性增长、动态变化的工况环境、海量的数据生成,这三个方面将充分发挥NI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

不过作为图形化系统设计峰会,下一代LabVIEW平台的发布才是整个盛大活动最引入关注的核心。区别于30年前的LabVIEW系统平台,NI将新平台命名为LabVIEW NXG,代表是下一代的LabVIEW平台。当然NI并没有放弃对现有LabVIEW的升级支持,还将继续每年对传统LabVIEW平台进行更新,方便老用户继续在LabVIEW上开发自己的设计。相比于LabVIEW平台,LabVIEW NXG现在推出的只是1.0版本,目前还只能在桌面上进行系统开发,功能也比较简单,不过NI表示在明年兼具集成设备管理、特有的WebVI技术、互操作性和更多硬件支持四大特点的LabVIEW NXG 2.0 Beta将会带给用户更多的惊喜,适应现代化大型自动化工程设计的最新需求。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NI每年都对LabVIEW平台进行系统更新,不断增加更多与时俱进的功能,但毕竟一款软件的生命周期有限,特别是一款工具型软件应用了30年,也该是时候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升级了。LabVIEW NXG不再是基于传统的C语言,而是基于更为现代的C#语言为基础,全面提升了基于配置的工作流程,从而能够大幅提升系统的工作效率,并获得迭代分析测量数据的特性。在工程应用中,它通过LabVIEW的图形化数据流编程进行辅助,凭借这种基于配置的交互式方式,用户可以从传感器连接直接获取结果进行操作,无需编程。此外,NILabVIEW NXG将通过Python等语言与其他系统保持更平滑的兼容性,包括Microsoft.NET提供的各种设备接口协议等,从而与时俱进,满足更多更通用的测试需求。



笔者跟踪NILabVIEW平台多年来,一直看到的是NILabVIEW平台功能的不断增加,包括LabVIEW从桌面端向移动端的扩展以及LabVIEWFPGA等器件的全面支持。正如在多年前,“LabVIEW之父”Jeff Kodosky预言LabVIEW未来时谈到,希望将LabVIEW打造成一个更通用的设计平台,基于用户的测试任务需求,而非传统的程序执行需求,LabVIEW NXG正是在这条路上进行着不断的探索。




关键词: NI LabVIEW 5G 无人驾驶 IoT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