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高端访谈 > 物联网的实施:以点带面,可带来“令人兴奋的进展”

物联网的实施:以点带面,可带来“令人兴奋的进展”

作者:王莹时间:2016-10-27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作者/ 王莹  《电子产品世界》编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201610/311915.htm

编者按:工业物联网是当今最热的话题之一,但成功案例并不多。当今另一大风景是厂商之间的收购和兼并越演越烈,理由都是在为物联网布局。这些现象之间有何联系?物联网该如何落地?近日,“”在京举行,有很好的观察。

物联网业的阶段特点及挑战

  问:物联网现在处在什么阶段?

  答:我们来简单看一下物联网的过去转型。2015年物联网市场上,工业4.0已经成为了不争的趋势,同时,智能制造也在实现快速发展;在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设想和愿景,所有这一切都激发英特尔引领和推动,使各个行业都变得愈加智慧,生产过程中也会更好地实现能源的控制。

  其次,收购与兼并也是另外一个大势所趋。在2015年物联网相关的收购和合并总额已经达到了210亿美元,2016年这个数字将会提高28%的市场份额。正是由于行业的兼并以及收购,我们才能够不断推动新技术的创新及研发。现在的收购还仅仅是沧海一粟或冰山一角,物联网业将会通过兼并与收购打造更加完整的生态系统。

  从技术角度来分析一下,机器学习/机器视觉领域在今天的舞台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呈现,机器可以更好地去听、去触摸、去闻,可以实现与人的感官一样的感知,并不像传统的机器之间的交流,它们变得更加的自动化和智慧。不管是物、联还是网,我们对安全也会有着更强的要求,不管是硅片级还是技术级,我们都对安全性有着更高的标准。此外,物联网发展的一个基石是互联的进一步提升,随着LTE越来越快的发展,越来越多通信技术的出现,整个行业都非常活跃,希望让5G时代早日到来。5G能带来高速的宽带和用户交流,也能更好地控制能耗。

  问:物联网并不是一刀切的解决方案,如何满足不同的需求?

  答:的确,只有打造不同的解决方案,才能够满足不同的应用案例,这取决于基础设施如何,取决于你是棕地还是绿地(注:绿地设备指从头设计的全新设备,棕地是依然在运行但不具备联网能力的设备或系统),我们都必须打造不同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加速物联网应用方案的整体采纳,并且不断地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调整。

  我们相信传统的基础设施并不会完全消失,特别是在制造业,但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万物实现智能互联(如图1),这是实现物联网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及时收集数据,才能随时掌握数据,只有在掌握数据之后,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分析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现在还是受到很大的局限,我们究竟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究竟重点是要做分析还是做云端,是选择在本地还是在远程?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必须要得到解决。

  既然万物都已经实现了智能互联,他们对可靠性的要求与日俱增。现在不断涌现的全新技术能够让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英特尔的3D实感技术来收集数据,更好地聆听、触碰周围的世界,让我们全部发挥世界感官,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同时,我们做决策的过程中也会变得更加智能,更加自动自主。互联、智能、自动自主,每个行业都会在自己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入这三个物联网的发展。

  问:物联网有何挑战?

  答:物联网的实现依然面临一系列的难关。技术上,有安全与信任,互操作性,OT/IT(操作技术/信息技术)集成,高级分析。从业务角度,有解决方案的可扩展性,成本与预算,安全性,缺乏解决方案。

英特尔的物联网策略:以点带面

  问:贵公司在整个产业链中的策略如何?

  答:整个生态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组成部分,从传感器到物件、网络、云端,所以很难有一个单独的盒子可以包罗万象,它当中涉及到非常多不同类型的标准,而且规模又是如此之大。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包括传感器的供应商、门户的供应商、硅片的生产商、软件的提供商、系统的供应商及系统集成商等,非常繁杂。

  在此背景之下,英特尔有几个支柱型考虑。首先可以看到在物联网中实际上是有一些公司来提供物联网平台的,其中一部分公司规模非常大,而且对市场和行业的影响力也非常大,所以我们积极地和这些大型的平台供应商来寻求合作,例如通用电气(GE)。

  第二个支柱,英特尔作为一家大型公司,资产非常多元和丰富,能够提供CPU、FPGA、存储器、RealSense(实感)技术,此外还有相应的软件、安全方面的知识产权。尽管如此,要向市场提供一个非常完美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还是要力求和整个行业合作,把当中可能存在的缺口或者障碍弥合起来。

  第三个支柱是要特别重视垂直行业和市场。一直以来,英特尔花很大力气来推动水平平台。但是现在也以非常大的力度来在垂直行业中加以利用。因为只有好的平台能在垂直行业中有好的应用,才能真正带来商业价值。所以当我们做某一项工作的时候,我们都会考虑到这个产品或解决方案如果放到一个垂直的市场中,它会有哪些可行的、实用的范例,例如能不能用在零售市场,或者有没有可能用在智慧城市的市场环节中。

  最后,英特尔也在市场营销或推向市场的策略上找一些新的途径和路径。我们在向市场推出端到端解决方案的时候是和整个生态系统里的厂商一起合作的,例如很多一级系统集成商,还有一些在特定的垂直市场或者行业中颇有建树的二级集成商,比如华为,能够帮助英特尔在一些垂直行业中就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有非常好的部署。

  谈到市场推广的新路径的另外一些例子,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运营商特别是移动运营商参与到布局中来。移动运营商最集中的资产是连接的能力,但是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企业在系统集成方面有特定的能力。另外的一类参与方是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它们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问:大家都在做物联网,但是爆发点较少,在中国的引爆点会有哪些?

  答:很简单两点。如果从中国的事业出发,相比传统PC行业相对比较短的生态链,物联网是2~3倍的增长,自然而然就是生态链复杂度的指数性增长,即从云端、到通信、智能终端的生态链拉长,这是一个主要的差别。

  第二就是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所谓爆发式的突破,我会用一个温和的词:有趣的令人兴奋的进展。因为这样的转型/进展,你很难指望它一夜之间就能发生。再加上物联网整个生态系统和供应链也变得更加复杂,这种商业模式的整合和配套对业内公司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最关键的就是我们需要能够找到从小做起、做出合适的经过验证的概念,找到合适的使用范例,然后推广扩大其使用范围。

  谈到具体的使用范例,实际上林林总总的使用范例非常多,它们都有一个共性——跟踪资产的发展方式。而资产这个词实际上涵盖非常广,可以是一辆汽车、基因,甚至可以是人。现在很多使用范例都是追着资产或者物件前行的,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共性。这是第一点。

  另外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基于可预见性的设施或系统的维护和维修的解决方案会越来越受欢迎。

  第三,可能使用的范例是公共安全及传感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好地保护公民和数字网络的安全性。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平台,比如路边的街灯上可以配上摄像头,还可以把更多的应用放进去,比如可以通过传感器去感测这个区域里的空气质量、温度,来计算或者监控该区域行人通过的流量,总之,你可以想到有很多具体的小的应用被叠加进去。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的使用范例就是互联性的工作者或响应系统,这对于工作场所里的安全特别有用,比如消防员、矿工,都可以通过互联和传感技术来确保工人的安全等。

  所以我们现在主要的做法是在一个个单独的使用范例中深挖并把它做好,然后再复制推广到更广的领域里。

  问:和PC时代相比,现在用户对产品的要求会发生一些变化?

  答:你会看到英特尔的产品组合也在发生着变化。当然会有一些以前的产品或者技术仍然被反复使用,比如计算平台,我们有超强的处理器的能力,从物体本身到云端整个链条的计算都可以做。

  但与此同时,我们会看到,比如基于FPGA的能力就是一个新的能力,它使我们能够增强以前的标准平台的能力,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处理一些特定用途/用法的工作负载。

  第三,我们在具体使用的基础上要提炼出一种洞察力,那就是我们要找到那些使用频率特别高的算法,然后在以后的计算的解决方案中把这些算法实施进去。

  问:贵公司销售部门是如何进行重组的,来适应物联网的变化的?

  答:我们销售团队会专门针对不同的市场环节来组织力量,例如专门负责数据中心、物联网等。物联网的销售也是我本人新的职责。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对资源来进行一些重新的调配。比如客户想买的东西可能不太一样,有的客户就是想买一个特定的产品比如芯片,有的客户想让英特尔帮助解决他们在业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一类特别有趣的客户是什么都不需要从英特尔直接买,但是他会有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恰好是英特尔可以通过IoT这些产品和技术来加以实现的。

  此外,我们还会和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进行接洽。

  问:英特尔在中国的物联网重点领域有零售、安防等,为什么是这些领域?哪些领域有可能快速推进?

  答:刚才的战略是从PC转向良性循环,我们会专注几个,还是以点带面,专注几个对实时计算需求比较高的,视频虽然从安防作为起点,但视频技术可以拓展到工业里,包括零售里的数据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可以变成横向的技术,是以市场的需求为主、产品的可行性为辅的选择,将来按照垂直市场横向标准化拓展,以这样的步子走,视频是我们关注的。第二是市场刚需问题。另外,无人驾驶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我们也在做。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电子产品世界》2016年第10期第1页,欢迎您写论文时引用,并注明出处。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