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光电显示 > 设计应用 > 盘点2013年国内LED新技术

盘点2013年国内LED新技术

作者:时间:2013-11-19来源:网络收藏
智能照明设备,根据当前亮度、总功耗、光效率以及温度—光效率曲线,控制PWM输出,实现亮度、光效率和温度达到最佳平衡,可广泛应用于民用节能照明领域。同时该项目还设计了一种低成本的防闪烁LED控制电路,可极大抑制或消除LED的闪烁现象,满足了特殊领域的照明需要,促进了LED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项目还研究采用柔性制造技术,形成多系列LED产品模块化生产技术,大幅度降低单件产品的成本。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222145.htm

  5、厦大利用超薄铝膜破解深紫外线LED难题

  厦门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在高铝组分氮化物深紫外线发光二极管表面覆盖一层超薄的铝膜,破解了制约这一发光器件得以更广泛应用的“光抽取效率”关键难题,为未来此类器件在医疗、环保、军事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开启新的方法和思路。

  厦大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康俊勇研究组下的课题小组经过几年攻关,课题小组副教授黄凯与博士生高娜等借用一个超薄铝膜破解了这一难题。当在一个深紫外线发光二极管表面镀上一层仅有5纳米的超薄铝膜时,这层铝膜不但没有像传统镜子一样将器件发出的光更多地反射回去,反而巧妙地将器件向侧面射出的光收集起来,穿过铝膜层,从正面射出,实现了光抽取效率的提高。

  黄凯解释说,这是因为当铝膜做得非常薄之后,其中的纳米效应使它不同于传统镜子将光反射回去,而是集中吸收,实现光的收集和正面发射。

  试验表明,这层铝制“外衣”对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光抽取效率的贡献度将随波长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波长越短的光,效率越高。数据显示,同是镀上这层铝膜,波长约310纳米的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光抽取效率可提高约20%;波长约290纳米的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光抽取效率可提高约50%;而对于波长约280纳米的深紫外线发光二极管来说,光抽取效率则可提高130%。

  6、全球首创:36伏照明产品河源诞生

  经过多年攻关,一种全球首创的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的照明产品——“36伏系统”近日在河源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其发明人为连平县元善镇中心小学老师刘东兴领衔的一个科研团队。  据悉,“36伏系统”由“交流220伏变直流36伏”的安全节能开关和36伏灯具两部分组成。这项发明一大优点是使用者不会产生触电危害。不产生触电危害的关键在安全开关上。单这个发明,就已申请18项国家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去年,我省将“36伏安全低压供电LED路灯照明系统研发及其应用”列入省专利技术实施计划重点项目之一。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老师、高级工程师黄锡波认为,“36伏LED照明系统”首次实现36伏安全低压直流电向LED照明灯具供电,开创了36伏安全低压照明技术先河,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产业化价值。“36伏LED照明系统”由于使用低压,不会给使用者造成伤害,并且采用统一的转换系统,延长LED的使用寿命,因而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这是LED安全低压照明在现有技术上的大胆创新,有望替代国内外现有的220伏或110伏的电压照明。

  7、模块化技术天津工大LED控制通过验收

  据天津工业大学消息,我国“全数字LED照明控制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项目于近期通过了专家验收,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这一项目由天津工业大学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中心承担,并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该项技术采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模块化技术,通过“3+2”网络结构,实现了LED照明的智慧化、人性化和远程化控制。

  通过利用模块化控制技术,用户可以通过本地或者任意一个联网的远程终端(如电脑或者手机)的人机界面来分别控制不同的LED照明产品,实现道路和家居照明的情景控制。目前,该项技术已申请4项发明专利,取得7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全数字LED照明智能控制关键技术,能够有效提高LED照明系统的管理水平,是LED照明高端应用的技术创新。该项技术主要用于室内和室外照明控制系统,通过模块化组合,可以灵活配置出各种规模的室、内外LED照明智能控制系统。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实现成果转化,天津工大海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已经基于该技术推出系列产品,有望在近期得到广泛应用,其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LED LED技术 LED照明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