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设计应用 > 影响数控飞剪机动态剪切精度的诸因素实验研究

影响数控飞剪机动态剪切精度的诸因素实验研究

作者:时间:2013-05-29来源:网络收藏


  (2)齿条运行速度=13米的实验

  相关参数跟随齿数=10,加减速模式:直线加减速。

  加减速时间360—400ms,

  剪切结果:多数长度=1015-1022,偏长4-10mm。

  调节加减速时间,有效果,但是调到最好状态也是偏长4-10mm。在同一组参数下,长短不一。即使有几组切得长度一样。也是偏长。

  (3)齿条运行速度=8米的实验

  相关参数跟随齿数=7,加减速模式:直线加减速。

  加减速时间300--360ms

  剪切结果:多数长度=1015-1022,偏长4-10mm。一组中也有1-2根偏短5mm。

4.2对实验结果分析

  使用各种参数对移动平台的动态冲切进行了实验,但冲切效果仍然很差。在同一组参数下,冲切齿条长度长短不一。实验结果如表1

  表1动态冲切实验记录

齿条速度=13000mm/分

跟随齿数=10

标准长度=1012mm

延迟时间约125ms

延迟行程约

27mm(S4)

计算长度误差

加速时间#2004 (ms)

冲切长度

加速段行程差

S3=109*T0

500

1035

54.5+27=81

81-63=18

400

1022

43.6+ 27=70.6

70.6-63=8

360

1017

39.24+27=66.24

66-63=3

350

1016—1015

38.15+27=65.15

65.13-63=2

340

1016

37+27=64

64-63=1

根据以上数据 延迟行程约29mm

  从表1的实验数据看,调节加速时间有效果,当加速时间逐渐变小时,剪切齿条长度逐渐逼近标准长度,但是无法达到标准值。而且一组齿条长短不一。在影响冲切精度的诸因素中,已经排除了干扰的影响和漏计脉冲的影响(降低了运行速度),而且加速时间,同步跟随时间,清零时间都已经反复调节并处于受控状态。但冲切长短数据结果是如此分散。那么必定有一“不受控因素”或“随机因素”在起作用。

  5寻找关键因素

  5.1延迟时间的影响

  再一次分析“移动平台的动态冲切模式”并仔细观察实际的冲切过程,发现移动平台的启动存在延迟------即从PLC发出启动信号到移动平台实际启动,有120ms左右的延迟时间。

  齿条机的控制系统由“PLC+NC”构成,在PLC---NC之间信号传递过程及时间如下:

  ⑴PLC负责接收计数信号,经过运算后发出移动平台启动信号,“PLC的扫描周期+输出延迟”约20ms。

  ⑵启动信号被送入数控系统并处理,这段时间约60ms。

  ⑶数控控制器发出伺服轴启动信号经过总线送入“伺服驱动器。”这段时间约40ms

  因此,总延迟时间约100-120ms。这段时间是由系统硬件性能所决定,不受控制。

  而在这段延迟时间内,(当齿条以13000mm/分速度运行)齿条已经运动了29mm左右。

  在图2所示的动态冲切模式中,0-A阶段就是延迟阶段。

  而行程差计算公式必须修正为:



  在齿条机控制系统中,由于延迟时间不是一个稳定的值,所以其大大影响了齿条冲切精度。

  5.2整改措施及效果

  为了减少延迟时间的影响,采取了如下措施:

  ⑴更换移动平台驱动系统,由PLC直接控制该驱动系统。减少中间信号的传递环节。

  ⑵降低齿条运行速度。

  经过以上处理后,移动平台的精度得到保证。

  6.结束语:

  动态冲切不同于静态冲切。在静态冲切中100ms的延迟时间不会对冲切精度有任何影响,而在动态冲切中,延迟时间就成为影响剪切精度的主要因素。保持移动平台与齿条的同步运行也是的基础。

伺服电机相关文章:伺服电机工作原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