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业界动态 > 英特尔的不惑之年

英特尔的不惑之年

作者:时间:2008-12-22来源:《IT经理世界》收藏

  40岁的今天还没能彻底解决35岁以后面对的一系列“中年危机”,不过这家公司已经找到了最坚定的方向,那就是要从幕后走向台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90387.htm

  “确实已经40周岁了,但我已经不想这个问题,我现在想的是未来。”10月底,在成立40周年之际访华的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早在2005年担任英特尔CEO后不久,英特尔拉开声势浩大的换标举动,“Leap ahead”(超越未来)取代 “Intel inside”,向业界宣示了“人到中年”的英特尔对未来变革渴望。

  在英特尔40周年的日子里,也迎来了上任以来最好的时期。在欧德宁访华前夕,英特尔刚刚发布了2008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营收成长18%,盈余成长5%。“这是英特尔历史上所取得的同期最佳业绩。”欧德宁说。

  但是,进入“不惑之年”的英特尔,还面临着众多的威胁——PC需求放缓、经济危机......这家企业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面对未来,去开辟新增长点。

  “船高水涨”

  一两年前,杨叙面对媒体大多谈论的是英特尔的酷睿新架构和多核产品,而近段时间这位英特尔中国大区总经理,谈的却都是产业话题。

  “如果PC厂商,没有积累可持续创新能力,还是原地踏步的话,肯定是死路一条。”在杨叙看来,10年前电脑普及阶段,产品“同质化”没有问题,而现在竞争环境已经完全不同,如果PC厂商还在同质化竞争,拼价格,这是整个国内PC产业的悲哀。当然,PC产业原地踏步走,这肯定不符合英特尔的最终利益。

  未来PC增长空间在哪里?“这是块‘硬骨头’,不好啃”杨叙这样说道。他在为整个PC市场缺乏创新应用发愁是有原因的。2006年,英特尔启动了历史上最为频繁的产品更新换代计划,但对于英特尔来说,专注点只有一个,就是“换芯。”但事实上,用户对换机的热情并不高,英特尔和PC厂商所期待的换机潮并没有出现——因为用户感兴趣的不是“芯”本身,而是应用。

  联想集团大中华和俄罗斯区战略联盟总监付勇认为,只有找准用户的需求,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才会掏腰包。而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找到更多更好的应用。

  英特尔和联想等PC业厂商都认识到,缺乏创新应用已经成为制约整个PC市场增长的“痛点”,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推再多再好的芯片也没有用。所以,英特尔开始更多的精力放在和合作伙伴一起培育市场上。

  两年前,英特尔内部提出“跨栏计划”,先后与联想、方正、海尔、TCL等本土厂商成立了联合实验室。“这种实验室合作模式就是把英特尔员工按客户来分,如方正、同方、海尔,一个厂商可能派几个工程师,他们的工作就是帮助厂商研究产品,建立可持续的创新。另外,英特尔还与阿里巴巴建设了中国首个手机无线商务平台,以加速无线电子商务应用与服务在中国的发展和推广;与百度共建联合实验室,在搜索服务方面达成多种形式的合作。杨叙认为,只有激发国内用户的需求,才能缔造出一个欣欣向荣的PC市场;仅靠英特尔,绝对做不到这一点,需要整个产业链的上下互动,一块去突破。

  令杨叙感到欣慰的是,“上网本”的出现,给厂商进一步指出了细分应用的道路。上网本主要面向的是学生、年轻时尚人群等,该产品正在成为个人电脑市场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在上网本上,我相信国内厂商有很多机会。虽然产品本身差异性不是很明显,但是可以进行应用模式的创新、业务模式的创新,比如和运营商谈业务的捆绑合作模式等。”

  PC产业与英特尔一直都是“水涨船高”,今天作为一个典型的平台型企业,英特尔必须想办法拉动整个产业摆脱平台期,显然,它今天要思考的已经不是船往哪里去,而是水向何处流的问题了。

 比开发芯片更复杂的问题

  英特尔在继续同电脑市场需求疲软做斗争的同时,也正在试图打开“下一个10亿用户”的市场,即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市场。如果把平淡的PC市场看作是存量,“下一个10亿用户”则被英特尔看作是增量市场。

  2006年10月,英特尔董事会主席贝瑞特博士访问了广东省湛江市,宣布在中国落实针对“下一个10亿人市场”的“世界齐步走计划”,并首次展示了农村电脑的的原型机。2007年9月,贝瑞特访华再次“下乡”,走访了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姚家村。这两个地方都是英特尔这个计划的试点工程。英特尔还对政府部门的一项“为农民提供电脑操作能力培训”的项目提供支持,目标是到2008年底培养出3万名农村IT专家。

  实际上,为了争夺农村这一新兴市场,联想、方正、TCL、海尔等厂商早在2004年就开始轮番推出农村电脑计划。但是几年努力下来,农村电脑市场还处“拓荒期”,没有成气候。

  “农民用电脑来干什么,一定要弄清楚。如果整个农村的需求没有摸得很清楚,就贸然进入,风险太大,谁也不愿意做业界的‘小白鼠’。我们希望找准了切入点和切入时机再进入。”付勇说。据了解,联想前期推出的农村电脑也没有成功,经历了前期的探索,现在联想对农村市场很是慎重。

  而在杨叙看来,现在一个有利的机会,是政府正在积极探索以信息技术提升农村经济的活力,进而提高农业和农民收入。多次下乡并在农村做了很多试点后,杨叙对制约农村信息化、农民电脑普及的瓶颈有深刻的认识,而如果解决不了这个瓶颈问题,英特尔的“试点”也难以发挥作用,农村战略也不能实现。所以,他现在通过自己写博客、媒体访谈等各种渠道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奔走。

  “农村信息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电脑硬件问题,而是在电脑上面跑什么样信息的问题——首先要有农业信息,直接与农民有关系的信息。与农民每一天劳作有关系的这些农业信息最有用,也最受关注。没有这些综合信息服务,价钱再便宜的电脑农民都不会买。”杨旭说。令他感到头痛的是,现在地方政府发展农村信息化中的“各自为战”现象很普遍,农业、教育、信息、文化部门都是各自行动,没人统筹协调,形不成一个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而如果没有信息服务,没有内容,农村信息化的“样板工程”就成了“形象工程”。

  据杨叙介绍,现在英特尔在想办法与政府、产业界密切合作,协调农村问题专家、软件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推动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落实到为边远农村地区做真正有用的东西。英特尔清楚,要撬开这块曾被联想称为“冻土层”的农村市场,必须联合各方力量。这是一个比开发芯片更复杂和艰难的挑战。

  PC的外边

  英特尔主导了PC产业,在PC处理器市场上的份额近80%。相比PC,手机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快,这些市场对芯片的需求量和消耗量比电脑市场还要多,这是英特尔不能忽视的新领地、大市场。早在几年前,英特尔就开始向这个方面转型。英特尔不仅要做“PC的英特尔”,还要做“手机的英特尔”、“电视的英特尔”。

  2003年2月,觊觎移动通信已久的英特尔便推出X Scale架构的新一代手机芯片PXA800F,由于市场效果不佳,该业务一直亏损。最后,在2006年业绩滑坡的时候,手机芯片和光通信两个业务被先后出售。

  英特尔卖掉手机芯片业务,很多人会认为是迫于华尔街对业绩的压力,而欧德宁却认为这是他所制定的最明智的决策。他解释说:“英特尔没有必要在自身架构之外再开辟一种X Scale架构。在我看来,英特尔架构更适合便携式电脑、手机等超便携式电脑采用。”

  现在英特尔换一种方式卷土重来,通过凌动(Atom)芯片将x86架构芯片推到了移动市场上。“随着笔记本电脑日趋小型化,而手机则越来越智能,现在已经很难界定哪些是手机,哪些是笔记本了。”欧德宁说。欧德宁相信,今后5年当中很多手机会变成手持的计算机,而英特尔的灵动处理器是最适合这类产品的微处理器。

  在瞄准手机市场的同时,英特尔也重新开启了数字家庭计划。

  提起数字家庭,相信不少人会对两年前英特尔和盛大、长虹、海信、TCL、清华同方等电脑厂商一致吹捧的“盒子”印象深刻。然而,这些基于英特尔2006年1月推出欢跃(Viiv)数字家庭平台的“盒子”并没有让英特尔及这些追随厂商们“欢跃”。由于没有得到市场的接受,不久后,各厂商都放弃推广“盒子”,英特尔的数字家庭计划搁浅。

  和重新杀入通信领域一样,今天英特尔数字家庭战略也是以全新的方式重新启动——不是用电脑打入客厅,而且把芯片打入电视。今年8月,英特尔推出了首款基于英特尔架构并专门针对电视等消费电子的媒体处理器CE 3100,长虹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不久前,英特尔还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就新媒体宽频网络电视领域展开全面深度合作。

  无论是向手机还是电视等领域的转型,英特尔采用的都是电脑平台延展策略。“互联网将是连接所有装置和所有人的媒体,无论是电视、手机、PC都会去上网,人们可以从互联网获得不同的内容,而且我也希望在所有的设施里头都用到英特尔的芯片。”欧德宁说。同时,英特尔通过投资开发WiMAX等电脑连接技术,希望用户可以使用经济、高效的高性能带宽和无线宽带,这显然是在为它的芯片的无所不在进行“保驾护航”。

  客观的看,40岁的英特尔今天还没能彻底解决35岁以后面对的一系列“中年危机”,不过进入不惑之年的这家企业,已经很清楚自己未来的道路到底要走那一条。

 从幕后到台前

  从英特尔正在进行的动作和策略看,它已经从幕后走到市场前端,从一个“上游供应商”芯片巨头转向了整个产业的引领者、整合者。而英特尔进行如此转变的背景是整个产业环境发生了变化。

  在以处理器芯片的发展为推动力的PC普及时代,英特尔每次发布新的产品,“振臂一呼”,必定有一大批的OEM厂商跟随,掌握核心技术的英特尔仅仅依靠其产品自身的技术更新就可以推动整个PC产业的发展,因此控制了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但是,现在市场已经由技术牵引时代转向应用主导的时代,英特尔以前的“速度”扩张模式遭遇挑战,英特尔不得不从产业链中的一环摇身变为产业链的整合者、引领者。

  现在,每进入新市场,推出新产品,英特尔都是最先面向客户端推出平台产品,如UMPC、上网本和农村电脑等,先创造一个“应用模式”,再联合渠道商或OEM厂商向市场推广,如果市场接受,OEM厂商再跟进。

  通过创建这样的“应用模式”来牵引整个产业链,无疑挑战更大,不仅存在技术风险,还有市场判断的风险。而相比技术风险,更为挑战的是决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主导的“应用模式”是否是应用创新并能经受市场的检验?市场成熟度如何?这对以技术精深见长的英特尔的市场眼光是一大考验。因为“跟随者”们很实际,不会仅看到英特尔“画一个大饼”就盲目跟随的,他们需要看到实在的“钱途”。从2006年“盒子”的失败,售价昂贵的UMPC没有引起整个产业链的配合跟进,都可以看出,英特尔的平台策略是否成功、芯片能否卖出去要看实际市场是否接受。

  这也是作为引领者角色的英特尔要获得高利润率回报所必须付出的高风险。作为“拓荒者”和引领者,没有可供学习和参考的对象,只能靠自己去研究、创新和探试。

  作为一个芯片公司,英特尔和合作伙伴是“上下游”的关系,而作为一个平台厂商和产业整合者,英特尔还要把尽可能多的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整合到一个共同的平台上来。所以,无论是在深挖老市场,还是开拓新市场上,英特尔总在强调构建生态系统,笼络住合作伙伴和自己一同把蛋糕做大。

  和前几年不同的是,英特尔对销售和市场业务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而这方面的工作被看做是欧德宁的强项。实际上,最近几年这个老牌芯片巨头开始显示出一些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气息。大概在两三年前,英特尔开始向客户导向转变,原来没有专门的客户团队,后来成立了针对每个客户的专职团队,不但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更加紧密,而且,英特尔和最终的用户也密切沟通,现在,英特尔的很多产品发布会都会有最终用户参加并现身说法。

  现在英特尔转型到手机和电视等领域,在这些领域,英特尔还是新手。但是,英特尔不想做跟随者,经过前期的试探和思考,英特尔试图重建规则做引领者。因为英特尔没有退路。在整个IT产业向ICT融合方向转变的背景下,英特尔只有转型,而且,英特尔只有成功跨入新的ICT融合时代,才能走出“平台期”,开始新的辉煌。



关键词: 英特尔 欧德宁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